“智造”新福廈 攀上新高峰

發布時間:2023-10-11 【字體:

  10月10日早晨,來自深圳的張鈞以福廈高鐵廈門北站為背景拍照,他說:“從遠處看去,新的廈門北站非常漂亮、壯觀!”
  福廈高鐵全長277.42公里,是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
  6年多來,鐵路建設者們堅持“一橋一策”,成功破解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建成我國又一條智能高鐵,為智慧型交通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一橋一策,創造高鐵跨海過橋新速度
  福廈高鐵橫跨湄洲灣、泉州灣與安海灣,穿越烏龍江、九龍江等大江大河,橋梁結構多樣復雜,設計難度很大、施工挑戰頗多。為此,福廈高鐵的設計、建設單位大力開展新工藝、新技術的專項研究和運用。
  泉州灣位于沿海高風速帶,全年6級及以上風力天數達91天。為確保泉州灣跨海大橋在大風中穩固、使高鐵列車保持高速運行的連續性,建設者們對橋梁主塔的主梁采用流線箱形結構,并附加導流板、減震欄桿、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有效氣動措施,減少了復雜環境下的風致震動。
  在跨海大橋上行車,為確保安全,通常需要減速慢行,但福廈高鐵卻實現了“跨海過橋不減速”。
  在泉州灣跨海大橋上,有砟軌道也可以跑出無砟軌道的速度。傳統有砟軌道最高運營時速為250公里,而泉州灣跨海大橋首次采用聚氨酯固化道床結構“固定”道砟,使得高鐵列車在強風環境下也能以350公里時速通過大橋。
  為確保在創造速度奇跡的同時,保證高鐵列車運行安全,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福廈高鐵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設計負責人梁金寶介紹,“橋軌一體化”實時監測管理平臺已開始運行。該系統運用視頻、數據語言、衛星攝影等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快速診斷整個橋軌結構狀態,實現關鍵指標實時監測,定期生成日報、月報和季報,助力更精準、更快速地研判橋梁、線路的安全狀態。
  步步精心,打造智慧節能型站房
  橋隧建設創造奇跡,站房建設也可圈可點。
  新建廈門北站換乘中心的屋面,安裝了目前全國高鐵站房面積最大的天氣感應式智能天窗?!懊娣e1400平方米,相當于3個標準籃球場大小,全部打開只需要40秒?!敝需F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廈門北站項目總工程師潘峰潭介紹道。
  通過分布在四周的風雨感應器,天窗無需人工干預,可根據實時監測的光照、降雨、風力等環境數據自動開合玻璃及窗簾,為旅客帶來舒適的乘車體驗。智能天窗每年可減少14.13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換乘中心地下負10米集散空間環境封閉。為把自然光照引到此處,廈門北站在國內首次全面運用智能光纖系統,通過屋面安裝的82套采光機,精準追蹤太陽方位采集陽光,利用特種光纖輸送至地下空間,替代燈具照明。光纖照明覆蓋面積達7000平方米,采集一次能源利用率高達80%,全年節約70多萬度電,相當于減少565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廈門北站2萬多平方米的候車大廳,在短短15分鐘內可實現快速制冷,上千個燈具可分組控制實現場景化照明。智能光纖系統還能代替人工巡檢,自動分析和研判機電設備的運行狀態,自動調節參數,讓所有設備始終處于最優能耗狀態。據悉,該系統每年可節省約100萬度電,相當于減排960噸二氧化碳。
  此外,福廈高鐵全線各車站均建有鐵路旅客服務與生產管控平臺,將無數個獨立系統的數據深度集成、共享,通過三維立體圖像方式,在客運綜合指揮中心大屏上展示,確保旅客購票、進站、安檢、出站更加順暢。
  一站一景,建設生態景觀畫廊
  福廈高鐵經過的福建省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沿線分布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還涉及居民住宅、學校、醫院等。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考量,貫穿了設計全過程?!睋F四院設計負責人羅俊文介紹,在選線過程中,他們全面調查了沿線植被、浮游植物類型,以及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浮游動物等,通過繞避森林公園和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措施,實現生態環保效益最大化,把福廈高鐵打造成一條生態景觀畫廊。
  特別是全線7座新建站房,成為鑲嵌在八閩大地上的一顆顆明珠。
  福州南站的設計理念是“榕蔭聚福、絲路方舟”,以“古厝疊浪”為主要元素,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實用與美感;泉州東站盡顯“百舸爭流千帆競,海絲之路泉州門”城市風貌;廈門北站波浪形的屋面、氣勢沖天的龍舟式燕尾脊等,宛若“海上鷺島花園”……
  自2017年9月開工以來,建設者們按照“精品工程、智能福廈”的目標要求,日夜兼程,與時間賽跑、與困難過招,不忘初心、秉承匠心,終于將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建造完
附件:
回到頂部
日韩毛片_av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无码黄片_日韩无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