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秋色連鄉愁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景區賞讀

?【字體:??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王成永 攝
 
李忠國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這里奔流入海,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泰山迤邐云端。河岱同框,唯此可見。鳥瞰,遙想,濼口上下30公里的黃河河面上四橋并陳,穿越百年,史書一樣印證著中華民族從覺醒、抗爭、勝利、崛起到復興的標志性段落。
  一座橋的構筑本意,多為連接兩岸;但名橋所在,每置山水形勝處——以橋相牽,人工天工、技術藝術完美結合。筆者近年為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作傳,踏訪,賞讀,體驗到一個入詩入畫入史的文旅空間。
  鵲華秋色連鄉愁
  立于大橋南岸石壩,目光沿1256.4米的雄偉橋身北望——從大橋北枕的“鵲”山起,就接入了元人趙孟頫所繪《鵲華秋色》圖的悠遠畫境;再順著橋下奔流的黃河東望至水曲處,所見“孤嶂凌霄”,若“芙蓉秀出”者,則為“華”山,即名載《左傳》和《水經注》的“華不注”山。鵲與華,也是古今詩人詠贊“齊煙九點”中的兩點。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站在10多公里外隔著寬闊的大明湖北睹鵲華的乾隆皇帝,對照專門從北京取來的《鵲華秋色》圖,印證了趙氏所繪之真實性后題詩贊曰:“天光澹靄水揉藍,西鵲東華鏡空里?!敝皇勤w孟頫當年描繪這絕色美景時,黃河還沒有流經此地,至1855年才因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至濟南,遇鵲山受阻,轉向東南,又逢華不注山設障,向北繞行,形成一個90度的大轉彎。這就讓《鵲華秋色》圖里一東一西并列的鵲華兩峰,變成隔河相望了。
  深具意味的是,《鵲華秋色》圖以鄉愁為主題——曾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三年、也深深愛上濟南的趙孟頫,晚年歸隱江南吳興,與生于江南、祖籍濟南,但因戰亂從未到過濟南,卻念念不忘自己“世為齊人”,別署“歷下周密”“華不注山人”的畫家周密交往甚篤。趙孟頫一邊給周講述濟南行歷,一邊在紙上描繪著讓周魂牽夢繞的鵲華山水。這幅繪于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的“鄉愁畫”里,于1912年嵌入一座連接黃河南北、抵達“詩和遠方”的鐵路大橋,堪慰鄉愁,可謂神來之筆,筆補造化。
  濼水發源天下無
  1901年,德國橋梁工程司博克威等在鵲華兩山間勘選橋址時,布置了深達40至50米的15個鉆孔,于黃河日積日高的泥沙底層“得大蟲及石蓮子無數”,這些“湖物”為旅人探求深藏于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景區的詩意秘境提供了索引——
  時人據以推知黃河此處沙底乃昔日鵲山湖,亦稱蓮子湖,為漢后濟水圍淹鵲華兩山而成。唐人《酉陽雜俎》載:“歷城(濟南)北二里,有蓮子湖,周環二十里。湖水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崩畎住杜銖淖鏉咸胤葫o山湖三首》云:“湖闊數十里,湖光搖碧山?!泵魅藙㈦贰儿o山》亦見:“桃李春開日,樓船水漲時。許多尋勝者,到此好銜卮?!焙鬄楸憷钸\,宋金之交的劉豫開挖小清河經此,此湖成了小清河的水源。
  以濟水為淵源的鵲山湖也源源不斷注入著濼水。濼水源頭為濟南之南的泰山山脈匯聚的地下水,一路伏流至“歷城故城西南”涌出,就是《水經注》形容為“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的趵突泉群,亦名“濼源”——涌出地面后,繼續“北流,注于濟,謂之濼口也”,即今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所在。濼水入濟,后化身大小清河,再被黃河奪道。此地眾水相爭,成就了著名的濼口碼頭。連接黃河南北的原津浦鐵路筑橋于此,一大原因是看中了這里的碼頭貨源。編纂于1915年至1935年的《辭?!丰尅盀T口”:“津浦鐵路經之,市況稱盛?!?/div>
  以“湖物”為索引,讀此濼口,不亦樂乎?還須提及一筆:地面全流程都在濟南的濼水,是濟南獨具的水脈和文脈標識,趙孟頫詩謂“濼水發源天下無”。但多有圖書、銘牌將濟南之“濼”寫作“洛”——而濟南完全無“洛”水,鐵定是錯了。
  登山《望岳》成大觀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北枕鵲山,鵲華隔河相望;立于華不注山之巔,又是遙看泰山山脈“齊魯青未了”的最佳看臺,誠然一屏北望南瞻、東盼西顧,各個方向都有奇絕看點的環幕景觀。尤其,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從這里奔流入海,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泰山迤邐云端,河岱同框共覽,唯此可見。
  據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北游齊趙途中,正是登臨此處的華不注山,遙看岱宗而得《望岳》。踏訪可驗,“不連丘陵以自高”的華不注山,確為望岳極佳看臺:泰山山脈在其南方目及處,由西向東綿亙古齊魯兩地200公里——唐時登華不注山頂,眼前“湖闊數十里”加一片平野,與岱宗直線相對70余公里,正好拉開“齊魯青未了”“決眥入歸鳥”“陰陽割昏曉”的望岳視野與視角。明人劉敕撰歷城方志《歷乘》第十九卷輯錄歷代名人詠贊歷城山水詩,其“華不注山”名下第一首,即杜甫《登山》——除詩題與《杜工部集》之《望岳》不同、“頂”字為“巔”外,內容為一,可證此說;明人王廷相登華不注山作《登山歌》亦有“岱麓群峰秀裊娜,蓮蕊芙蓉萬千朵”,宋人蘇轍登上相鄰的鵲山,作《鵲山亭》,遙望“南嶺崩騰來不盡”,想到難以再續杜甫那樣的《望岳》絕唱,“更欲留詩題素壁,坐中誰與少陵偕”,可并證登“山”望“岳”之說。
  于這一悠遠而宏闊的時空鳥瞰遙想:黃河改道山東東流入海,原津浦鐵路于此穿越黃河連接南北,兩條“大動脈”在此產生交集;尤其,新中國成立至今,濼口上下30公里河面上,另建有普速鐵路曹家圈黃河特大橋、石濟客專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再加上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四橋并陳,跨天塹,越百年,史書一樣“晾曬”在如時光奔流的黃河之上,印證著中華民族從覺醒、抗爭、勝利、崛起到復興的標志性段落。
  以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為線索,眼前鵲華、夢里鄉愁,永恒岱宗、變遷河湖,古今未來貫穿連脈,蔚為大觀,豈不壯哉。
附件:
回到頂部
日韩毛片_av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无码黄片_日韩无码二区